故宫博物院新陶瓷馆

2022.04.21

故宫博物院新陶瓷馆

展厅改造及展览陈列简介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宫廷建筑及其收藏品基础上建立的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古陶瓷类文物和实物资料收藏方面,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约36万件器形完整的陶瓷文物、数千件器形基本完整的古陶瓷实物资料、数万片明清时期陶瓷残片标本和从全国各地15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古陶瓷窑址采集的数万片古陶瓷残片标本。这些藏品的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所有品种,这在世界上堪称独一无二。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曾举办过大量陶瓷方面的专题展览,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是“陶瓷馆”常设展。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创建于1952年,随着古陶瓷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馆”的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也一直处在不断调整、充实和改进之中。


  一、武英殿新陶瓷馆的展厅改造

  2017年底,经院内决议,位于文华殿的陶瓷馆撤展,准备把武英殿改造为新陶瓷馆展厅。武英殿位于紫禁城前朝熙和门之西,为红墙围护的独立院落,是由多个房屋组成的建筑群。明末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清初多尔衮以此为理事之所,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至清末,武英殿是皇家修书处。

  新陶瓷馆空间规划中,设计者最大化利用古建筑,扩充开放面积,增加展线长度。基于“抬头看古建,低头看展品”的理念,本设计不在古建内部安装任何吊顶,也尽量减少空间隔断,将武英殿绚丽的龙纹天花、斗拱、横梁、望板、红柱等构件除去灰尘并修缮后完整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这座建筑的宏大壮观。设计者还有意遮蔽带有紫外线的自然光,在沿墙展柜顶部布置可调角度冷光源LED射灯,用明暗渐变的人工光把天花和斗拱局部照亮,营造神秘浪漫的灯光氛围,将古建筑内檐装饰之美与展品之美融为一体。

  为了保护古建筑,设计者听取古建专家意见,将陶瓷馆空调设计为下出风,上回风模式,即空调气体从展柜下设备层格栅输出,再从展柜上设备层格栅流回,在远离天花的古建筑低层空间形成湿冷空气闭路循环,降低天花受潮风险。

  对于新增的“展中展”空间,设计者通过“就地取材”使之与古建筑原貌相和谐,自然而然融入到武英殿内部。“展中展”空间长宽均为六米,呈正方形,外观受交泰殿形制启发而成,是以交泰殿为蓝本的再创作。它大小及高度适中,既满足容纳展柜和观众的需求,又未占用过多面积,在武英殿内不显突兀。其建筑细节提取武英殿门窗内饰元素,横梁抛弃原设计方案中的彩绘装饰改为素面红色,避免与武英殿天花彩绘冲突。

  根据总体布局规划,武英殿陶瓷馆展柜分为通体展柜、独立展柜和场景展柜三种,各自发挥功用。主体建筑内的通体展柜顺着墙壁走向,呈“工”字形平面排布,除了被工字廊两侧居中设置的消防门以及敬思殿后门断开外,其余部分连成一体,具有较强整体感,而且这样可以延伸展线长度,减少空间浪费。考虑到展柜直角转弯的地方很难摆放展品,本次陶瓷馆通体展柜设计的突出创新点是把90度转弯之处做成135度倒角,一方面可有效利用角落摆放展品,增加展线长度,另一方面在心理上给观众舒缓柔和之感,也避免刀锋般的夹角边缘给观众造成人身伤害。

  陶瓷馆展柜金属外壳定为宫墙红,氟碳喷涂加工,形成哑光质感,与武英殿内柱子颜色既有呼应也有对比,符合故宫展厅风格。红色也是火的象征,寓意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未曾熄灭的窑火。展柜采用国产夹胶低反射玻璃,可防99.9%紫外光,透光度97%以上,反射率低于1%,能够承受45千克左右的冲击力。展柜照明色温为4000开尔文,接近自然光,明亮且保证陶瓷釉彩不偏色。展柜闭合情况下具有高度密闭性,防尘、防虫蛀。


  二、武英殿新陶瓷馆的展示内容

  本次“陶瓷馆”改陈,在内容方面虽然仍按中国陶瓷发展顺序进行展示,但与以往“陶瓷馆”相比,对展示内容作了较大充实和改进,力求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在古陶瓷收藏方面数量大、品种全、年代真实可靠的优势,将约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民国时期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展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所有重要品种。

  武英殿正殿、工字廊和后殿是主展厅,展出“追踪溯源”“瓷苑序曲”“青瓷初秀”“南青北白”“名窑迭出”“瓷都奠基”“繁荣昌盛”“清新雅致”“登峰造极”“余辉闪耀”这十个单元,以通史陈列方式展出了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等,体现出中国陶瓷约两万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展品可谓品质上乘,有商周西汉原始瓷器、东汉魏晋南北朝青瓷、隋唐白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元明清御窑瓷器,其中不乏三国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青釉戳印圆圈纹人骑辟邪、唐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北宋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西夏灵武窑黑釉剔划折枝牡丹纹梅瓶、元青花釉里红镂雕怪石花卉图盖罐、明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图菱花口折沿盘、清雍正珐琅彩锦鸡牡丹图题诗句碗、各种釉彩大瓶等名器。

  浴德堂展出第十一单元“蜚声中外——中国陶瓷的外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陶瓷作为物质载体曾满载中华民族的深情厚谊,传遍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每到一地,既带去了中国的文明,也载回了世界各国的文明。因此,中国陶瓷被誉为文明交往的使者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东、西配殿展出第十二至十七单元,即“喜庆吉祥——清代晚期大婚成套用瓷”“敬天法祖——清代宫廷祭祀用瓷”“等级森然——清代宫廷进膳用瓷”“承续烧造——清代宫廷赏赐用瓷”“庄严法相——清代宫廷宗教用瓷”“富丽华贵——清代晚期万寿成套用瓷”,充分体现了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用瓷特点。

  东配殿北值房展出“中国古陶瓷窑址标本”,陈列从全国各地窑址采集而来的珍贵标本1000余片。


  三、武英殿新陶瓷馆的展陈设计

  中国陶瓷通史展品众多,体系复杂,设计者努力在整体中寻求变化,追求节奏感、层次感、时代感和优雅感。为了衬托灰陶、青瓷、白瓷、青花、彩瓷等不同釉色文物,设计者选择中灰色衬布包裹柜内展板和展托。每个单元开头设立一块暖灰色大尺寸展板,书写单元名称和说明文字,提取古建筑横梁上的燕尾纹造型做平面装潢,根据所在单元陶瓷主色调设定颜色,概括单元风格。单元展板下方只放一件展品,是该单元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既做展品也做装饰。二级单元说明和知识链接等文字、图片放置在横向连体整板上,统一柜内设计。

  武英殿东、西配殿为陶瓷馆专题展厅,其中四个专题以场景展览形式出现。场景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能够让观众迅速沉浸到历史情境中,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物用途和背景知识的理解。设计者根据专题内容,实地考察了紫禁城乾清宫和坤宁宫内景,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和艺术处理,把展品置于对应氛围中予以展示,这对单纯的陶瓷展览而言是一个创新实验。

  “清代宫廷进膳用瓷”场景取材于乾清宫。除夕夜或万寿节,清代皇帝通常在乾清宫与皇后及众妃嫔们一起举行家宴,据《国朝宫史》记载,皇家进膳尊卑有序,对陶瓷器皿的使用有严格规定。真实的乾清宫内景宏大,要在三十三平米的场景柜内模拟出来难度不小,设计者只选取宝座做文章,概念化地搭建出地台,用板材雕刻出屏风和宝座的轮廓,再贴上高清喷绘,营造仿真效果。宝座前摆放六张桌子,用黄布蒙上,将进膳瓷器按等级摆放好,一场隆重的“御宴”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清代晚期大婚用瓷”场景取材于坤宁宫。同治七年为了筹备皇帝大婚典礼,清宫内务府劄饬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婚礼用瓷,品种成套组合,坤宁宫作为皇帝婚礼洞房,特别适合用于设计这个景观。设计者根据坤宁宫东暖阁的御座、落地罩、喜字墙和红地毯等,用雕刻与喷绘等手法在西配殿逼真再现了洞房内景。落地罩内的贴落和陈设皆为仿制品,力图还原真实状态。

  由于乾清宫与坤宁宫内部并非开放区域,观众对里面的样子充满好奇,上述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需求,会吸引他们驻足观看。当然,复原的场景并非原状陈列,而且有意简化,根本目的是烘托展品,让观众把更多注意力聚焦在陶瓷文物上。另两个场景也都根据内容进行设定,“清代晚期万寿用瓷”以慈禧太后肖像为背景,表现她对晚清朝政的操纵,“清代宫廷陈设和赏赐用瓷”悬挂十位清代皇帝朝服像,与这批瓷器的年款逐一对应,也昭示了赏赐背后的政治动机。

  CCTV13午间新闻、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晚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京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对新陶瓷馆的开幕做了报道。

  线下展览的同时,故宫博物院官网同步推出线上VR虚拟展览。旨在通过线上平台触及更多用户,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陶瓷馆展览的公共价值。展览页面集合大量院内采集、制作的各种优质数据资源,向公众开放展览信息、单元说明、展品的多角度高清图片。线上VR虚拟展览除向公众开放大量优质资源外,还运用领先的创新技术制作全景虚拟展厅,最大限度地为无法前来实地观展的公众提供实景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