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世班禅时期扎什伦布寺全图
-
- 四世班禅像
-
- 五世班禅时期扎什伦布寺图
时 间 : 2019.12.10 -2020.02.29 地 点 :午门,东雁翅楼,西雁翅楼
前言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教派众多,其中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也称“黄教”)自17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45年,西藏的和硕特蒙古领袖固始汗赠给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1567-1662)“班禅博克多”的称号,“班禅”的称号由此开始。此前从克主杰格勒巴桑(1385-1438,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之一、曾对格鲁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开始的三位转世被分别追认为一至三世班禅。1713年,清朝康熙帝赐封五世班禅罗桑耶歇(1663-1737)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标志着班禅这一转世系统的名号得到清朝的确定和正式认可。格鲁派后藏名寺扎什伦布寺,则是由宗喀巴大师的另一位大弟子、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1391-1474)于1447年主持兴建,于日喀则海拔3900米的尼玛山腰上,建筑林立,气势恢宏。自1607年四世班禅大师担任此寺住持开始,扎什伦布寺作为班禅转世系统的主寺,一举成为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之一。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发展的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中国政治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清朝正在经历统一全国的艰难过程,西藏也是政治势力角力不断、动荡不安。但四世班禅、五世班禅至六世班禅,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发挥了其宗教领袖的作用,他们或苦苦支撑大局,或坚毅隐忍,为保证西藏稳定、促进清朝对于西藏的管理以及处理西藏周边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有清一代,历世班禅大师与清朝中央政府保持密切往来,双方贡赐频繁,现存故宫博物院和扎什伦布寺的文物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本次展览,故宫博物院和扎什伦布寺将展示280件鲜为人知的珍贵藏品,展现出历世班禅大师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的贡献,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