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 2021.09.01 -2021.10.31 地 点 :文华殿
前言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于2021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展出,展期两个月。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心怀家国,锐意进取之余,在政局板荡、仕途失意或朝代更替之际,崇尚隐逸思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逃避政治漩涡,隐居自适,以全其君子修身、养德之道。这些隐者往往被称为“逸民”“幽人”“遗民”等。以当今的视角审视,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免有消极倦怠的一面,但在历史的局限下,则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因此,除了少数坚决的终身隐逸者之外,许多隐逸是以退为进,伺机而动的权宜之策。毕竟,通过入仕来报效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是古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理想。何况,历代统治者也对“隐逸”多采取礼敬、怀柔的政策,在史书中记述和彰显隐逸之士的不屈权贵的“气节”和甘于寂寞、清贫的情操,并将“官无废事,下无逸民”作为政治清明,才尽其用的象征。
本次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林下风雅”所指的,就是拒绝入仕、避世高隐的逸民或是退身宦海,幽居林泉的高士及其轶事、雅趣。通常,画史上将描绘这类题材的作品归为人物故事画,亦统称为“高士图”。
早在魏晋时期,“士族”兴盛,文人们以逍遥放达的人生观,啸傲山林,诗酒流连,旷达倜傥的“竹林七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及风流蕴藉的“兰亭修禊”等著名高士或高士群体的故事,成为表现隐逸思想的人物故事画之滥觞。这类作品,充分展现了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妙的笔墨表现力,作为传统绘画的经典“母题”,至今沿袭不绝。
两宋以降,文人画思潮兴起并成为画坛主流。在劝戒教化、阐扬宗教的功能之外,人物画家更多的是通过描绘文学作品里的高贤故事,或记录现实生活中文人的生活场景,以突出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隽永精致的生活品味。同时,也寄托了作者仰慕先贤,向往自由的情愫,人物画承接五代十国时期的辉煌,在题材内容、表现技法、精神内涵诸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元代之后,由于山水画审美取向的影响,这类作品在注重表现人物精神气质之余,更强调山水、园林背景的描绘与烘托,人物画不但与山水画的结合更为紧密,并逐渐蜕变为山水画的点缀与附庸,但不乏如王振鹏、吴伟、仇英等名家巨匠及其杰作。明清两代专门的人物故事画则既有承续两宋严整精丽画风之作,亦多笔意秀雅、格调闲适之作,成为人们寄兴、投赠、赏玩、陈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