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展品

第一单元:明代洪武、永乐、宣德(1368~1435年)时期的御窑瓷器

  第一节:洪武(1368~1398年)时期
  据文献记载,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年)起,朝廷即专门在景德镇设窑场(初名“陶厂”,建文四年(1402年)更名为“御器厂”)烧造皇家用瓷。
  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采取改革赋役、扶植屯垦、保护工商、严惩贪污等措施发展经济,以恢复汉族统治、重建礼乐制度为己任。对景德镇御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证实,此时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不仅有日用器、祭礼器以及专门用来赏赐的器物,而且还烧造各种釉色的大瓷瓦供南京修建宫室建筑。整体看,洪武朝瓷器的品种、造型、纹饰等大致沿袭元代,以青花、釉里红瓷器最具代表性,器物造型浑厚、纹饰繁密、画风古朴。特别是由于技术原因,产品纹饰呈色多暗淡,时代特征鲜明。
  第二节: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时期
  永乐、宣德是明代御器厂的辉煌时期,不仅青花瓷器被后人誉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鲜红、祭蓝、甜白等颜色釉瓷器也备受后世称道。典型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使用进口青料描绘纹饰,纹饰呈色浓艳,常有洇散和氧化铁结晶现象,犹如中国传统水墨画。永乐皇帝雄才大略,征蒙古、讨安南、下西洋,把明王朝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景德镇也因此成为世界工艺品制作中心之一。从这一时期的御窑产品上,可以看到较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如花浇、无当尊、八方烛台、双系背壶等造型都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产物。宣德皇帝是一位自皇太孙、皇太子而登大位的太平天子,景德镇御窑产品在前代已有的造型基础上,还出现大量蟋蟀罐、鸟食罐、花盆、花瓶等器物,并成功仿烧汝釉、哥釉等瓷器,再现了坐享盛世君王的宫廷生活。
  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御用瓷器署皇帝年号款从出现到逐渐成为定制的重要时期。永乐朝御窑瓷器年号款均为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多刻划、模印或书写于碗、盏一类器物内部,个别器物署于外部。宣德朝御窑瓷器上所署年号款既有沿袭永乐旧制的篆体“宣德年制”款,但更多出现了楷体“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款,落款位置不固定,或署于器物内、外底部,或署于器身其他部位,故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法。
  第一单元-知识链接: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系指以钴料(主要含氧化钴)描画纹饰的釉下蓝彩瓷器。其做法是:先用彩料在已成型的坯体上描绘图案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景德镇自元代开始烧造青花瓷器,明、清时期直至今日,青花瓷器作为最著名的瓷器品种一直都在烧造,从未间断。因此,青花瓷器堪称景德镇瓷器中的主流产品。
  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所用青料均以天然钴土矿石加工而成,但由于矿石的来源不同和加工方式不同,致使各个时期青花瓷器在图案外观效果方面呈现不同的风貌。如典型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使用的是进口“苏麻离青”(亦称“苏泥渤青”)料,典型成化、弘治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产于江西省乐平县的平等青(亦称“陂塘青”),典型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产于江西省上高县的“石子青”与从国外进口“回青”的混合料。由此形成典型永乐、宣德青花之浓丽凝重,典型成化、弘治青花之明净素雅,典型嘉靖、隆庆、万历青花之浓重艳丽。虽风格迥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属于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彩料或釉料进行装饰、经高温还原气氛焙烧而成的釉下红彩瓷器。由于氧化铜对烧成时窑内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极为严格,致使釉里红瓷器的烧成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铜红彩(釉)就会发黑甚至挥发,因此,废品率极高,烧造一件成功的作品实属不易。明代釉里红瓷器以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产量最大、质量最好,亦最受世人称道。宣德以后因烧成难度大、技术逐渐失传,遂少有烧造。
  颜色釉陶瓷
  陶瓷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时,会呈现不同的色泽,这种釉被称作颜色釉。明代景德镇御窑颜色釉瓷器质量精益求精,无论高温、中温还是低温釉,呈色都均匀稳定,品种多达20余种。其中以永乐、宣德时期的鲜红、祭蓝、甜白釉瓷,弘治、正德时期的浇黄釉瓷,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瓷,嘉靖时期的瓜皮绿釉瓷、万历时期的茄皮紫釉瓷等最受世人称道。
  白釉
  白釉属于氧化铁(Fe2O3)含量极低的高温透明釉,看起来发白,实际上是白色胎体的呈色。明代景德镇白釉瓷器始烧于洪武朝,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其中以永乐、宣德时期白釉瓷受到的评价最高,其釉色洁白恬静,被称作“甜白”。以后各朝白釉瓷器亦各有特点,如成化白釉“平净油光”、弘治白釉“肥腴细润”、嘉靖白釉“纯净无杂”、万历白釉“透亮明快”等。
  科学测试的结果表明,成化御窑白瓷胎体中氧化铁(Fe2O3)含量不仅比元代至明代宣德白瓷低,而且比后来的嘉靖至崇祯白瓷亦低,致使胎质异常洁白细腻。其釉色大致可分为白中微闪灰青和白中微闪牙黄两类,外观效果均柔润温和、玉质感较强。因此,成化御窑瓷器质量堪称明代御窑瓷器之冠。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白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月坛。
  鲜红釉
  即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以氧化铜(CuO)作呈色剂的高温红釉瓷器。亦称“祭红”、“宝石红”等。明代高温铜红釉瓷器是对元代产品的继承和发展,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自洪武至嘉靖,其烧造基本未曾间断,但以永乐、宣德时期的制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成书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世懋撰《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騌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贵。”由此可知,明代高温铜红釉被称作“鲜红”。
  高温铜红釉瓷器系在生坯上挂釉后,入窑经1250~1280℃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由于高温下铜离子的发色对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极为敏感,而且铜红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的粘度较大,致使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成品率极低。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鲜红釉瓷器被用作祭祀日坛。  
  祭蓝釉
  亦称“祭青釉”、“宝石蓝釉”等。属于以氧化钴(CoO)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釉中氧化钴含量为2%左右,系生坯挂釉后入窑经1280~1300℃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
  明代祭蓝釉瓷器始烧于洪武朝,以后历朝多有烧造,其中以宣德时期的产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祭蓝釉瓷器被用作祭祀天坛。

展开

青花缠枝花卉纹盏托

青花菊花四季花卉纹盘

青花菊花纹菱花式折沿盘

釉里红松竹梅图玉壶春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釉里红缠枝花纹碗

釉里红竹石芭蕉图盘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青花锦地折枝花卉纹双系背壶

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青花缠枝花纹鱼篓式尊

我是有底线的哦!

第二单元: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时期的御窑瓷器

  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时期,天灾人祸不断,致使景德镇的制瓷业受到一定影响,但并未停止烧造。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未发现署有这三个朝代年号款的御窑产品,人们对这一阶段御窑制瓷面貌的认识模糊不清,曾有将这三朝视为是明代御窑制瓷发展史上“空白期”或“黑暗期”的提法。近年来,随着景德镇御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人们对“空白期”御窑瓷器有了新的认识。
  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御器厂遗址所在的珠山北麓发现了正统至天顺时期的地层,出土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瓷片标本。这些瓷片均不署年款,介于宣德地层和成化地层之间,以考古学证据证明了正统至天顺时期御窑瓷器的烧造历史。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空白期”御窑生产的传统认识,而且对目前海内外收藏的明代御窑瓷器中许多不署年款,且长期被认为是永乐、宣德或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所制产品的生产年代提供了新的断代标准。

展开

青花云龙纹出戟尊

青花海水异兽图碗

青花海水龙纹碗

青花海水异兽图盘

青花海水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碗

仿龙泉青釉刻花缠枝莲纹碗

我是有底线的哦!

第三单元:明代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年)时期的御窑瓷器

  第一节:成化(1465~1487年)时期
  成化皇帝怠于朝政,开启明代君王不与大臣面议朝政之先河。不过,他爱好书法、擅长丹青,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瓷器烧造兴趣浓厚。据记载,成化年间,宫廷和地方官员曾因灾异和耗费巨大多次建议朝廷下令暂停御用瓷器烧造,成化皇帝对这些意见却均未立即采纳。成化御窑瓷器的特点是: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滑莹润、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丽典雅、绘画技艺精湛,以造型小巧的器物较为多见。在众多瓷器品种中,以斗彩声誉最高,其中鸡缸杯、高士杯、婴戏杯、三秋杯、天字罐等,均堪称脍炙人口的名品。
  第二节:弘治(1488~1505年)时期
  弘治皇帝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其统治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据文献记载,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曾几次停烧,因此署弘治年号款的传世品亦不多见。弘治朝御窑瓷器风貌与成化朝大致相同,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不少时代特色鲜明的品种,如此时期生产的浇黄釉瓷器,因釉面滋润,釉色淡雅娇嫩,故后世常美称为“娇黄釉”,超越宣德、成化朝的同类产品,技术已臻炉火纯青,堪称明代浇黄釉瓷器的典范。此外,白地绿彩、黄地绿彩、白地酱彩、黄地青花、矾红彩等也均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品种。
  第三节:正德(1506~1521年)时期
  正德皇帝是明代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帝王。他一方面刚毅果决、躬御边寇;一方面耽乐嬉游、声色犬马。正德御窑青花瓷器基本保持了成化、弘治时期的淡雅风格,但已开始逐步向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器浓重的色调过度,大型器物也日渐增多。与前代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瓷器上常以阿拉伯文装饰,有的还用八思巴文书写年款。此时的孔雀绿釉、素三彩等品种,成就卓越,成为烜赫一时的名贵品种。
  第三单元知识链接:
  斗彩瓷器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瓷器装饰工艺。“斗”字乃“斗拢”之“斗”,意为“拼凑”、“凑合”。
  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坯体上以青花料双钩图案轮廓线,或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局部,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填涂技法,或在此基础上辅以染、覆、点彩等技法,按需要施以红、黄、绿、紫等各色彩料,完成图案全样,复入彩炉经低温焙烧而成,从而产生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竞相斗妍的艺术效果。
  “双钩填彩”是斗彩瓷器上所使用的最基本的工艺技法,根据所绘物像不同,再辅以“点彩”、“染彩”、“覆彩”等技法。
  杂釉彩瓷器
  主要指两色釉、彩瓷器。其中的绝大多数品种在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已有烧造,成化时期延续。如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黄地紫彩、黄地矾红彩、黄地绿彩瓷等。成化时期还创烧了矾红地绿彩、洒蓝地孔雀绿彩瓷等。
  素三彩瓷器
  原则上系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红色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一定得有三种颜色。
  素三彩瓷器系受西汉以来低温铅釉陶影响、从明初景德镇窑烧造的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了明代正德、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康熙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浇黄釉
  系指以氧化铁(Fe2O3)为着色剂、以氧化铅(PbO)为助熔剂的低温色釉。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陶器上,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
  明代景德镇窑烧造的低温黄釉则在已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或已高温烧成的白瓷上挂釉,复入炭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故称“浇黄釉”。自洪武至崇祯朝,浇黄釉瓷器的烧造几乎未曾间断,各朝烧造的浇黄釉瓷器釉色深浅虽略有不同,但基本趋于明黄色。其中以弘治时期产品受到的评价最高,其釉色均匀、淡雅娇嫩,被称作“娇黄”。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浇黄釉瓷器被用作祭祀地坛。
  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亦称“法(珐)绿釉”、“法(珐)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是一种以氧化铜(CuO)作着色剂、以硝酸钾(KNO3)作助熔剂的透明蓝绿色釉。因其呈色极似孔雀羽毛上之一种绿色,故名“孔雀绿釉”。孔雀绿釉瓷器创烧于宋、金时代北方民窑,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明代景德镇窑孔雀绿釉瓷器始见于永乐时期,后来宣德、成化、正德、嘉靖朝等均有烧造,但以正德时期产品发色最为纯正,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孔雀绿釉瓷器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挂釉后,复入窑在氧化气氛下焙烧而成,釉烧温度大约为1200℃。景德镇烧造孔雀绿釉瓷器,是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在窑炉后边烟囱根部,此处温度刚好符合孔雀绿釉瓷器的烧成温度。

展开

成化款青花祥云托杂宝纹高足杯

成化款青花梵文碗

青花松竹梅图高足碗

成化款青花伊斯兰花纹卧足碗

成化款青花梵文盘

成化款斗彩缠枝莲纹高足杯

成化款斗彩婴戏图杯

成化款斗彩葡萄纹杯

成化款浇黄釉盘

成化款白釉碗

成化款仿哥釉贯耳瓶

我是有底线的哦!

第四单元:明代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0年)时期的御窑瓷器

  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0年)时期是明代御窑制瓷发展由兴盛到衰落以至终止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景德镇御窑烧造基本采用“官搭民烧”的生产方式,产品整体面貌与前朝相比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烧造产量大、造型丰富,大件器居多,胎体厚重,制作工艺略显粗糙,装饰纹样繁缛,色彩华丽等特点。虽然这一时期的御窑生产数量很大,但随着明朝国政日趋腐朽,国库空虚,民力耗竭,御器厂的烧造活动也终致难以为继,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后基本停止。与此同时,管理的松懈以及“官搭民烧”的施行使得御窑先进制瓷技术不断外溢到民窑,加上此时期内发展极为兴盛的国内外贸易刺激,景德镇的民窑生产由此获得了巨大发展,所产精品已完全可与御窑瓷器相媲美。
  青花和五彩瓷器是这一时期御窑生产的主流品种,最受世人称道。其中御窑青花瓷器采用国产“石子青”料与进口“回青料”混合使用,且配比掌握得恰到好处,致使青花纹饰发色艳丽,仔细观察有蓝中微泛紫红的视觉效果。五彩瓷器则盛行华丽浓艳之风,尤其是万历朝五彩瓷器,造型繁多,画风朴拙,图案布局繁密,尤其突出红、绿两种彩,显得俗艳刺目。整体看,二者普遍具有造型朴拙、胎体厚重、釉色白中闪青等工艺特征。纹饰题材上,既有龙、凤、缠枝花卉、婴戏等传统图案,也有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图案。受嘉靖皇帝笃信道教的影响,御窑瓷器纹饰中多绘有云鹤、八卦、八仙和变形“寿”、“福”字等道教题材的吉祥图案。
  除青花、五彩瓷器之外,此阶段御窑所产彩瓷尚见有斗彩、素三彩、白地矾红彩、白地绿彩、白地黄彩、白地孔雀绿彩、矾红地绿彩、黄地紫彩、黄地绿彩、绿地紫彩、黄地红彩等品种。颜色釉瓷生产则以白釉、黄釉、祭蓝釉、回青釉、矾红釉瓷等较为多见,高温铜红釉瓷器十分罕见。而嘉靖朝瓜皮绿釉瓷,万历朝茄皮紫釉瓷是此时期最受后人赞誉的颜色釉瓷品种。
  第四单元知识链接:
  五彩瓷器
  “五彩”中的“五”不是一个限定数字,而是“多”的意思。凡是包含三种或三种以上色彩且原则上含有红彩的彩瓷均可称作五彩瓷器。
  中国传统五彩瓷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烧成后的素白瓷上以红、绿、黄、紫、黑等彩描绘图案纹饰,然后入彩炉焙烧而成,被称作“纯釉上五彩”。另一类则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以青料描绘图案局部,并为釉上图案布局定位,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勾线填彩或没骨法描绘图案其他部分,凑成整个图案,最后入彩炉焙烧而成,被称作“青花五彩”。
  应引起注意的是,明代文献将今人所称的五彩和斗彩统称作“五彩”。
  回青釉
  与祭蓝釉瓷器一样都属于以氧化钴(CoO)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创烧于明代嘉靖时期,因釉料使用当时特有的进口“回青”料而得名。回青釉产品的釉色普遍不如祭蓝釉瓷那样浓重,呈浅淡的蓝色,有的釉色蓝中泛灰,部分产品口沿部分涂施酱色釉汁,底部则施回青釉、酱釉、黑釉或白釉的均有。由于施釉多比祭蓝釉瓷要薄,釉面透明度好,所以釉下多有暗花装饰,纹饰题材有龙、凤、孔雀、缠枝花卉、仿古铜纹等。嘉靖朝之后,回青釉瓷器的烧造明显减少。
  矾红釉
  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以900℃左右温度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又称“铁红”。景德镇矾红釉料制备采用的是以青矾(FeSO4·7H2O)煅烧后得到的氧化铁加铅粉和牛胶配合而成。施釉方法是以毛刷蘸釉汁刷在已烧好的白釉瓷器上,产品釉面常见明显的刷痕,故又称“抹红”。矾红釉瓷器的釉色虽没有高温红釉那样鲜艳浓重,但呈色稳定,容易烧造。
  据文献记载,明代嘉靖时期,皇帝曾多次下旨要求景德镇御器厂烧造鲜红釉瓷器,但由于当时烧制鲜红釉的釉料断绝和烧成工艺难度较高,御器厂已无法完成任务,故此地方官员亦多次上书要求以矾红釉代替。

展开

黄地素三彩锥拱双龙纹绣墩

嘉靖款斗彩灵芝纹盘

嘉靖款五彩开光人物寿字图方斗杯

五彩凤穿花纹梅瓶

嘉靖款青花人物图杯

嘉靖款青花龙凤云鹤纹碗

嘉靖款青花鱼莲纹碗

嘉靖款青花云龙纹瓶

嘉靖款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嘉靖款青花双龙花蝶纹出戟尊

嘉靖款黄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盘

我是有底线的哦!